亲亲宝贝育儿网为广大婴幼儿父母提供权威科学的母婴育儿知识

眼屎太多、便秘、尿黄都是“上火”!离开这里!/真的吗?_婴儿_食物_症状

母婴育儿 2024-05-13 浏览(1117) 评论(0)
- N +

爸爸巴德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——似乎中国的宝宝总是越来越生气。

口香糖太多,生气!

便秘,上火!

小便发黄,或上火!

口舌生疮、流鼻血都是上火引起的!

如果你生气了怎么办?消防失败!菊花茶、苦丁茶和绿豆汤立即被亲切地端了上来,其中一些还有降火的方子供宝宝尝试。

芽爸纳闷了,什么是老套的“上火”?

一、“上火”,怎么解释?

首先,现代医学中没有“上火”的概念。中医有“发热”的说法,但至今仍没有“上火”的概念。

展开全文

我们常说上火,属于民间俗称。一般是指眼屎过多、口腔溃疡、口腔溃烂、小便发黄等一系列症状。

但是,这些症状实际上属于眼部疾病、口腔黏膜疾病、尿路或消化道疾病的一些临床表现。

因此,“上火”不是指某种疾病或某种症状,而是各种症状的总称。

二、眼屎变多了,“上火”?

婴儿有时会出现眼屎增多的情况,尤其是在小人醒来睁开眼睛后,这种情况看起来最为明显。有时口香糖甚至会粘在眼睛上,导致婴儿睁开眼睛。

可能由以下两个原因引起:

在这个阶段,婴儿的眼泪无法正常排出,因此它们停留在泪囊中,导致细菌生长,然后发展为泪囊炎,从而导致婴儿出现眼睛流泪甚至眼睑发红的症状。

如果宝宝3个月后还不见好转,就要立即就医,而不是因为牙龈问题而选择给宝宝“祛火”,小心耽误最佳治疗时间。

无论是婴儿还是成人患结膜炎,都会有更多的眼屎症状,并且会有眼白和眼红的症状。

如果宝宝患有过敏性结膜炎,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抗菌消炎治疗。

当然,结膜炎是完全可以预防的。

三、舌头上的疮是“上火”?

舌头痛最有可能被称为“上火”。

这些疾病大多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。当感染导致口腔粘膜局部炎症时,身体的免疫系统开始对抗炎症。这种对抗过程表现为舌头上的溃疡。

除了感染,外界刺激也会引起局部炎症。例如,如果宝宝流口水太多,嘴巴接触到轻微过敏的食物,嘴角就会发红和糜烂,这也是免疫系统对抗炎症的反应过程。

此外,宝宝吃了一些可能刺激口腔黏膜的食物,也可能会出现口腔溃疡的症状。

婴儿口腔和舌头疼痛的原因有很多。有必要先找到病因,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针对性的药物治疗。

在生活中,爸爸妈妈需要做的是注意宝宝的健康饮食,保证作息规律,注意卫生,及时接种相关疫苗并提高宝宝的免疫力。

第四,便秘也是因为“上火”?

如果宝宝连续几天不排便,并不意味着便秘。可能是他在囤积他的胃,然后在他胃里的粪便密度变高后排出。这是正常现象。

每个婴儿排便的频率都不同。

宝宝便秘时,大便干燥的量少,次数比平时少,而且是颗粒状的,宝宝每次大便都会哭闹。

因此,当父母添加新食物时,他们应该寻找规则。如果你发现宝宝的便秘是由某种食物引起的,你应该注意适当避免。

此外,有些便秘是由疾病引起的,如先天性巨结肠和肠冗余综合征。

在奶粉喂养阶段,宝宝在混合配方奶粉时不要太粘。太浓的配方也会引起便秘。

此外,如果钙和铁的补充方式不正确,宝宝也可能会便秘。通常情况下,婴儿不需要额外补钙,只需补充维生素d即可。

半岁以上的宝宝可以多吃含膳食纤维的食物,这是一句老话: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,多喝水,少吃甜食、加工食品和油炸食品。

如果以上都做了,但宝宝的便秘症状没有得到缓解,就需要看医生了。

特别是对于4个月以内的宝宝来说,如果他们在调整饮食24小时后还没有排便,他们必须去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。

5.尿黄还是“上火”?

还有,宝宝进食某些药物(B族维生素、利福平等。)或食物(胡萝卜、南瓜等。)也会引起尿液颜色变化。

无论是纯母乳喂养、纯配方奶喂养还是混合喂养,在宝宝6个月大之前,正常情况下都不需要额外喂水或喝果汁。

一方面,婴儿的胃很大,如果他喝太多水,他自然会少吃奶。另一方面,母乳中大部分是水,喝母乳相当于补水。

配方奶只需要按照严格的比例配制,浓度接近母乳,所以给宝宝添加配方奶也可以达到补充水分的目的。

刚开始不要喝太多,不要强迫宝宝喝。如果宝宝拒绝喝水,最好通过增加奶量来补充水分。

在这个阶段,

七、流鼻血也与“上火”有关?

然后,宝宝可能会吃一些食物或在特殊情况下,鼻炎可能会发作,导致局部小血管扩张、破裂和出血。

如果你找到了原因,就不要再想着“降火”了,只要根据症状来处理就可以了。

如果宝宝的鼻子过敏,通常需要开窗通风,以使宝宝远离灰尘和毛绒玩具等过敏原。

如果宝宝爱抠鼻子,首先应该找出抠鼻子的原因,是因为感冒还是过敏,并及早发现对症治疗。在习惯性挖鼻孔的初期,可以用玩具转移注意力,然后慢慢引导,直到帮助宝宝改掉这个习惯。

此外,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异常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宝宝流鼻血,因此有必要尽快去医院检查和治疗。

如果父母发现宝宝不舒服,他们不能说“生气了”就下定论。而是需要找到病因,对症下药。

把握不准情况,一定要求助医生。千万别自己随意诊断,更不要使用传说中的偏方,随意给宝宝用药。

标签: